台灣的金屬礦除金瓜石地區以外,只有宜蘭之銅山銅礦、西帽山錳礦、花蓮縣之瑞陽銅礦、銅門銅礦及遍布全省之一些砂礫礦有開發生產紀錄,但早已採罄,停止作 業。雖然零星分布於中央山脈之含金石英脈及全省河川,濱海之砂礦,至今仍有小規模開採金或重礦物,衡其產量稱之為礦山還不如試採礦較為適切。所以民國 70 年以後之台灣金屬礦業,自然以金瓜石地區之礦山及礦業活動為主。
金銅礦的發現早在清朝的時期,就有人知道金爪石 附近產有金塊,根據清朝來台首任諳羅知縣季麒光於康艱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所著「臺灣雜記」記載﹕「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 長如尺者,蕃人拾金在手會則雷嗚於上.棄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雞籠」也就是現在的基隆,在金爪石晦濱的基隆山, 是一個石英安山岩體,因為從海的方向望去,它的形狀像極了養雞的籠子,早期前來臺灣的先民便因此將此地稱為「雞籠」.而三朝溪是指現在三貂嶺附近,也就是 大約在九份南方的武丹山一帶。
然而到了乾隆初葉會由於清朝禁止採礦的關係,使臺灣的採金業幾乎銷聲匿跡.「黃金寶藏」所 在的金爪石一九份金礦,在歷經清人兩百年的統治,才又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再度被國人發現。當時由於在美國及同樣有出產黃金的澳洲的華僑,分別受到 美國政府排華法案及英人實行排除華工的影響,有採金經驗的人便聞風而紛紛來臺,加上本地人民都蜂擁而至,就從那年(1890年)開始.一下子來了三千多人 在此淘金。據「省通志」礦業篇記載﹕「光緒十六年十月十五日至同年年底,八十日間,經由淡水稅關,輸向香港及它處之黃金數量,已達四千五百零九兩之多.」 可見河中黃金之豐富。這樣子開了約五、六年,後來清朝政府還設海關在那見抽稅,報稅的量有2萬兩,沒報的數量便不得而知了。
日 治初期由於抗日志士奮起,產金地成為他們的良好藏身處所,日本乃採取鎮壓手段,並於光緒二十二年初(1896年)下令禁止採金。同年九月日本政府發布「台 灣礦業規則」,並於十月實施。該項法條表面上確是要力謀整頓礦區,但實際上乃是藉此確定各產金地區之礦權,以便圖利日本人。他們將礦區以通過基隆山頂之南 北為界線,分成東西兩區,從日本的申請人中挑選經營西部瑞芳礦區,後來由藤田合名會社(藤田組)取得,而東邊的金瓜石礦區則由田中組取得,改組為「台灣金 屬礦業公司」(簡稱「台金」),持續經營至76年關閉為止。
牡丹山金礦位於金瓜石礦山南方.初期雖經營不錯」旦是後來由於富礦採盡,黃金 產量便逐牛下降而由於牡丹坑許多礦體都是和金瓜石礦山的礦體南北相連,部份富礦經常伸延到金瓜石礦區內,後來經營牡丹山金礦的木山組開採時不知不覺地超越 了邊界,進入金瓜石礦區內採金,被金爪石的田中組提出抗議,要求賠債。當時木山組由於在其他地方經營煤礦獲利甚鉅,感覺到經營金礦麻煩,便乾脆將其礦山整 個移轉給了金瓜石,往後整個金瓜石地區的礦權便只分成東西兩大部份。
早期礦山的開挖除了表土淺層的開採外,紀大部份均是 採用坑內開採,金瓜石地匾的礦體在歷經近一世紀的經營,地下的坑道交橫縱錯,總長度達四百餘公里,單是本山五坑的長度便達2公里多,由台金辦公室附近可宜 通後山的牡丹坑,早期牡丹附近的居民還常利用它出入金瓜石呢!但是坑內巷道分岔甚多,彷若一座地下迷宮.不熟悉者進入坑內是非常容易迷路的。除了坑道的長 度驚人以外,金爪石部份坑道的深度並已達海平面下132公尺了!早期坑內工作是非常艱辛危險,並且意外頻傳。雖然熱液作用生戍的金礦不會傢煤礦有瓦斯氣爆 的危險」旦是為了搶工,造成支撐不良而引發的落盤卻常免不了。在現在勸濟堂後方第一長仁礦體上方有一個大坑洞,據年長礦工指出,便是因為早期遇到高品位金 礦,大家只顧著搶挖礦石而沒做好支撐工作,結果整個上盤岩石塌下去會而在地表形戍一個大洞,據說有數十人罹難。 目前這些礦道均已封閉,由於年久失修,處處有落盤盼危險。另外在礦坑內除了有水平的巷道之外,還經常有用來傾倒礦石或吊運材料的垂宜豎井存在,這些豎井的 深度可達數十公尺,並且常常就位在主通道旁.若不慎失足,性命必定難保。大約到了民國67午,金瓜石地區才陸續開始在本山、樹梅及第三長仁礦體進行較大規 模的露天開採」但是直到台金公司關閉為止,這三處礦體尚未開採完畢,仍留有許多開挖面及礦石。這三處開採場現在均成了野外地質良好的自然教室了。
金 瓜石地區除了產金、銅、銀以外,早期亦曾出產黃鐵礦,提供台灣肥料公司煉製肥料使用。在二次大戰時,金瓜石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銅礦選礦場,所生產的金和銅 在當時變得非常重要。此時台灣仍屬日人管轄,金瓜石可算是日本最賺錢的礦山。日本十分重視金瓜石地區,曾多次派人前來視察,甚至傳說日本皇太子也曾在金瓜 石住過,他的行宮現在依然保留在前往金公司辦公室旁。日本天皇還指定顏雲年的公子顏欽賢先生到日本去陪皇太子一同讀書,這位皇太子據說就是後來日本的裕仁 天皇。
金瓜石產金礦的地區有本山、九份及武丹山三個石英安山岩體及其附近的沈積岩,其產量依官方的記錄約接近一百噸,而 實際產量一般相信則絕對不祗這個數目。按以前台灣金屬礦業公司人員的估計,大約有200噸的產量﹔據台灣大學林朝棨及譚立平教授等表示,金瓜石黃金的產量 大概有500–600噸左右。造成估計值差異的原因有幾﹕一是金子的確實生產量經常無法從官方的數字得知,就如從前在此地採砂金的人數最多曾達3000 人,但官方便無生產記錄。二是日本人剛開始在金瓜石採礦時, 工人偷金偷得很厲害,直至顏雲年出來經營,防止偷金,九份之金礦才開始賺錢,因此金子的產量無法確定。再加上參與採礦工作的人當中有許多都想走私漏稅,工 人採了金子不向包商呈報,包商向公司少報,公司又向政府少報,所以究竟真正偷掉多少金子,沒人知道。不過筆者相信,金爪石的產量應有200噸以上。若以 200噸來計算,上述礦體涵蓋的面積約5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在約5平方公里的地區內產200噸的金子!金瓜石可算得上是世界上單位面積含金最富的地區之 一。金瓜石的銅礦根據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的計算,約有十萬噸的產量,不過銅較不值錢,所以金瓜石的主要礦產應該是黃金,金瓜石有記錄的黃金產量一年曾高達三 噸,這樣的產量,對民初的礦業而言是相當的重要,當時全中國一年的金子產量約有三分之二產自金瓜石,金瓜石的地位由此而知。
在 金瓜石地區,金主要以自然金或銀金(Eleclrum)產出,有時也包含在其他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的內部。一般而言,在九份及武丹山地帶各礦體所產出的貢 金顆粒較大,歷史記載有大達一尺者 ; 另外,這個地區的自然金的成色較低,大致只有600-750左右。而本山及長仁等礦體金的顆粒平均而言較小,但是成色則較高,一般在800-900以上。 黃金的成色(Fineness)是一種指示金在自然金內含量的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成色=[自然金內純金的重量/(自然金內金十銀的重量)]xlO00純金的成色即為1000,成色越低表示含銀量越高。成色高的金除了顏色較金黃,比重 也較大,而成色低的金的顏色較白,比重也較小。
在黃金開採最盛的時期,九份還曾因其繁華景象而贏得「小上海」的稱呼﹔當時此地人民的消費情形,曾被認為凌駕台灣首善之都—台北之上,據早期開礦者所言,當時全省最好的酒及最佳的菜餚都集中在這個地方,其繁華奢迷景象可見一般。
http://www.dom.moea.gov.tw/forever/for-d05.aspx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index?link=answer&qid=1305091703164